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:草创期(1898—1936)、探索期(1936—1949)、描写期(1949—1976)和创新期(1976年至今)。每个阶段都有代表性学者和标志性著作,以下按时间顺序系统梳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脉络。
一、草创期(1898—1936):汉语语法研究的奠基
1. 马建忠与《马氏文通》(1898)
- 研究者:马建忠(1845—1900)
- 著作:《马氏文通》(1898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)
- 贡献:
- 中国第一部系统性的汉语语法著作,模仿西方传统语法体系(如拉丁语语法)。
- 以文言文为研究对象,取材于《四书》《三传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及韩愈文章,例句达七八千条。
- 建立词类系统(名词、代词、形容词、动词、副词、介词、连词、叹词、助词),并首次提出“助字”(语气词)的概念。
- 强调“句读”(句子结构),主张通过词义确定词类,提出“词类通假”理论(如“愚不可及”中“愚”作名词用)。
- 局限性:过度模仿西方语法框架,缺乏对汉语特点的深入分析,理论前后矛盾。
2. 白话文语法研究的兴起
- 研究者:黎锦熙(1890—1978)
- 著作:《新著国语文法》(1924年商务印书馆)
- 贡献:
- 中国首部系统研究白话文语法的著作,开创“句本位”语法体系。
- 摒弃马建忠的“词本位”观念,以句子结构为核心,提出“双轴制”(形态轴与意义轴)。
- 对词类划分标准进行探讨,强调功能而非形态。
- 局限性:仍受西方语法影响,部分理论与汉语实际存在脱节。
二、探索期(1936—1949):文法革新与理论突破
1. 文法革新运动
- 背景:1936年起,陈望道、王力等学者发起对传统语法体系的反思,提出“文法革新”主张。
- 核心问题:
- 是否建立统一适用于文言与白话的语法体系?
- 如何划分词类(一线制还是双轴制)?
- 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?
- 代表学者:
- 方光焘:提出“广义形态”说,强调汉语的“功能”特征。
- 陈望道:补充“功能”说,主张以语义和语境为划分标准。
2. 王力与《中国现代语法》《中国语法理论》
- 研究者:王力(1900—1986)
- 著作:
- 《中国现代语法》(1943年商务印书馆)
- 《中国语法理论》(1944年商务印书馆)
- 贡献:
- 以《红楼梦》为研究对象,建立汉语语法体系。
- 提出汉语“无形态”特点,否定系词的必要性(如“判断句无需‘是’”)。
- 分析汉语的“动词中心观”和“意合”特征。
- 理论创新:强调汉语语法的独立性,反对简单套用西方语法框架。
3. 吕叔湘与《中国文法要略》
- 研究者:吕叔湘(1904—1998)
- 著作:《中国文法要略》(1942年商务印书馆)
- 贡献:
- 开创“描写语法”学风,注重规律揭示而非理论构建。
- 提出“句法成分的多样性”和“语义分析”的重要性。
- 分析汉语的“虚词”(如“之”“于”“与”)功能,强调其在语法中的核心地位。
- 特点:以事实描述为主,不强求体系化,被誉为“汉语句法全面语义分析的唯一著作”。
4. 高名凯与《汉语语法论》
- 研究者:高名凯(1911—1965)
- 著作:《汉语语法论》(1948年初版,1957年修订)
- 贡献:
- 引入普通语言学理论,提出“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”。
- 强调汉语语法的“动态性”和“经济性”,反对机械分类。
- 探讨汉语的“词类虚化”现象(如“是”由动词虚化为系词)。
- 理论价值:推动汉语语法研究向理论化方向发展。
三、描写期(1949—1976):体系构建与学术争论
1. 语法体系的规范化
- 研究者:丁声树、吕叔湘、李荣等
- 著作:
- 《现代汉语语法讲话》(1961年商务印书馆)
- 《语法修辞讲话》(1951—1952年《人民日报》连载,1952年开明书店出版)
- 贡献:
- 吸收结构主义语法理论,构建现代汉语语法体系。
- 提出“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”(1956年),成为中小学语法教学标准。
- 强调“句本位”和“词类划分的实用性”。
2. 词类与主宾语问题的争论
- 背景:1953—1956年,学界围绕词类划分和主宾语问题展开大规模讨论。
- 核心问题:
- 词类划分的标准(形态、功能、语义)。
- 汉语是否有严格的主语和宾语?
- 代表学者:
- 吕冀平:提出“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,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”。
- 胡附、文炼:主张主语和宾语的划分应基于句法功能而非语义。
3. 教材与工具书的出版
- 著作:
- 《现代汉语》(黄伯荣、廖序东主编,1954年)
- 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》(胡附、文炼,1955年)
- 《现代汉语八百词》(吕叔湘主编,1979年)
- 贡献:系统整理汉语语法知识,推动语法教学的普及。
四、创新期(1976年至今):理论深化与多维研究
1. 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
- 研究者:胡裕树、范晓
- 著作:《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》(1985年)
- 贡献:
- 提出语法研究应兼顾句法(结构)、语义(意义)和语用(使用)三个维度。
- 推动汉语语法研究从单一结构分析转向综合研究。
2. 朱德熙与《语法讲义》
- 研究者:朱德熙(1920—1992)
- 著作:《语法讲义》(1982年商务印书馆)
- 贡献:
- 提出“小句中枢说”,认为汉语句子的核心是动词短语。
- 强调汉语的“无形态性”和“语序决定语法关系”。
- 分析汉语的“话题优先”结构(如“这本书我看过”)。
3. 功能学派与认知语言学的影响
- 代表学者:
- 沈家煊:提出“不对称与普遍性”理论,强调汉语的“意合”特征。
- 陆俭明:倡导“功能+认知”视角,研究汉语的“主观性”和“范畴化”。
- 贡献:将功能主义和认知语言学理论引入汉语语法研究,拓展研究视角。
4. 历史语法与断代研究
- 研究者:杨永龙、卢玉亮、黄天树等
- 著作:
- 《汉语语法史》(王力,1980年代修订)
- 《上古汉语“若”类指示代词来源试析》(卢玉亮,2021年)
- 《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综述》(2022年)
- 贡献:
- 系统梳理汉语语法的历史演变路径(如代词、补语、动词重叠等)。
- 结合出土文献和跨语言比较,揭示语法演变的内部机制。
五、总结: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特点
- 从模仿到创新:早期模仿西方语法体系,逐步建立汉语自身的语法理论。
- 从文言到白话:研究对象从文言文扩展到现代汉语,语法体系不断适应语言变化。
- 从单一到多元:研究方法从结构主义转向功能学派、认知语言学等多维度综合研究。
- 从共时到历时:断代语法研究(上古、中古、近代、现代)揭示汉语语法演变规律。
参考文献
- 王力《汉语语法史》《汉语史稿》
- 吕叔湘《中国文法要略》《现代汉语八百词》
- 朱德熙《语法讲义》
- 胡裕树《现代汉语》
- 杨永龙《如何推进断代汉语语法史研究》
- 卢玉亮《上古汉语“若”类指示代词来源试析》
以上分析结合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历史分期、代表性学者及其著作,力求全面呈现汉语语法研究的演变脉络。
说明:以上内容由通义AI生成,仅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