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注
本文介绍了古代汉语“六书”中的“转注”,包括其定义、分类、实例、与其他五书的关系及历史意义。转注通过同义字的互训解释或衍生新字,解决同义词记录问题,促进汉字规范化,反映语言演变。文章还提供了经典文献中的转注实例,并给出了学习建议。
假借
{"output":{"finish_reason":"stop","text":"**简明摘要:**\n\n“假借”是古代汉语“六书”之一,属于**用字法**,指在本无对应汉字的情况下,**借用同音或音近字**来表示新意义,核心定义出自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“本无其字,依声托事”。假借分为两类:一是“**本无其字**”的纯粹假借(如“莫”原表昏暮,借为否定代词),二是“**本有其字**”的通假(如“蚤”借为“早”)。其表现形式包括声假借、形假借和意假借。与象形、指事等造字法不同,假借不创造新字,而是扩展已有字的使用范围。假借在历史上扩大了汉字的表达能力,促进新字产生,但也带来歧义,推动了古今字的分化(如“莫”后加“日”成“暮”)。学习时需结合读音、字形与语境,区分假借与通假,并关注汉字演变脉络。"},"usage":{"total_tokens":5857,"output_tokens":238,"input_tokens":5619},"request_id":"5755b383-fe6e-9636-ab68-fe9b4149ede1"}